内迁报人的缩影——抗战时期沈宗琳在《甘肃民国日报》的办报活动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10 点击次数:256
抗战爆发后,东部记者报人内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与潮流。大批东部新闻从业者的迁入,给地处西部内陆原本较为落后的西南与西北地区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血液,对这些地区新闻事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为止新闻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较少见。本文特以后来曾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编辑的沈宗琳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抗战时期在《甘肃民国日报》的办报活动及其贡献的研究,透视抗战时期内迁报人在迁入地的办报活动及其对当地新闻业的影响。
关键词:沈宗琳;内迁报人;《甘肃民国日报》;办报活动
【作者简介】樊亚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兰州730020);张小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20)。电邮:abc-frank@163.com。
【内容提要】抗战爆发后,东部记者报人内迁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与潮流。大批东部新闻从业者的迁入,给地处西部内陆原本较为落后的西南与西北地区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血液,对这些地区新闻事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为止新闻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尚较少见。本文特以后来曾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编辑的沈宗琳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抗战时期在《甘肃民国日报》的办报活动及其贡献的研究,透视抗战时期内迁报人在迁入地的办报活动及其对当地新闻业的影响。
【关 键 词】沈宗琳;内迁报人;《甘肃民国日报》;办报活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报人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新闻史上曾经出现的重要现象和潮流。抗战爆发后,东中部地区国土大片沦陷,这些地区新闻业遭受了极大摧残,大量报馆与报人纷纷选择内迁至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西南与西北。虽然这种内迁是被动的,在新闻业发展中似乎带有偶然性,然而,任何历史现象与潮流,无论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偶然还是必然,其一经出现,就必然是有意义的,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效果与价值。东中部报人的大量内迁正是如此。这种内迁一方面大大充实了西部省区原有的记者报人队伍,另一方面给西部省区原本较为落后的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办报理念与技术,从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这些地区新闻业的进步。
然而,对报人内迁现象及其对迁入地新闻业的贡献与影响,现有新闻史研究触及较少。虽然研究抗战时期整体迁移至大后方的许多东部知名报馆诸如《大公报》《新民报》等的现有成果涉及其迁入大后方后的办报情况及报人活动,但这类研究很少有从报人内迁视角进行研究者。同时,报人内迁既包括报馆整体迁移带来的内迁,也包括东部报人作为个体内迁至大后方,加入到大后方已有新闻业中之情况。前一种内迁对大后方新闻业虽有示范与促进作用,但因其并未加入当地报纸办报活动,故其影响并不是很大。后一种内迁中,报人作为个体完全嵌入当地原有报刊,成为其一员,故对当地新闻业的影响较为突出。
基于此,笔者特选择对此类报人内迁做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工作。几年前方汉奇教授在谈到对新闻史研究的期待时曾殷切期望新闻史研究能“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1]本文即选择抗战时期从上海内迁至兰州、在《甘肃民国日报》从事办报工作数年、为甘肃当时新闻业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沈宗琳作为个案,希望通过对他在《甘肃民国日报》办报活动的个案研究,管窥抗战时期内迁报人办报活动及其对迁入地报业影响之一斑,也希望借此弥补学界对沈宗琳这一后来曾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编辑的重要人物的研究不足;另外,鉴于地方新闻史研究近年一直为方汉奇等新闻史前辈所倡导,因此,笔者也希望借此文能为弥补甘肃新闻史研究的不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