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深度评测 > 全球化时代关于传播伦理的审视与反思

全球化时代关于传播伦理的审视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27 16:51:33 点击次数:156

摘要:传播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播具有道德属性,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制约。

关键词:传播;伦理;全球化;人肉搜索;文化

  摘 要:传播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播具有道德属性,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制约。作为传播者,应该在社会伦理准则下从事传播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息。本文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情境,对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伦理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从现有理论观点中提出质疑和新观点,并对这一新观点进行论证,旨在通过此问题的探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传播伦理

  传播学学术视野涌现出的传播伦理议题是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而凸显出来的,日益突出的全球化问题、不断发生的文化种族矛盾和冲突是传播伦理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除了应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以外,传播内容中所透露的观点、价值判断极易遭到传播对象的反感和抵抗而引起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冲突。

  一、中外关于传播伦理的研究

  西方伦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修辞伦理学,其中涵盖了怀特利、康帕拜尔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等。传播伦理的研究成果繁多,它们是被公认为西方绝对道德精神的一些著名理论:例如康德的绝对命令、罗尔斯的无知之慕、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以及密尔的最大幸福原则等。

  近代,由全球宗教界领袖等神学家与孔汉思等学者于1993年共同发表了《全球伦理宣言》,提出四项伦理准则。此外,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加拿大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传播伦理的观点。例如,查尔斯·泰勒提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至少三种‘轴心式’的基本伦理,它们分别是:尊重他人和对他人的义务、人的自我尊严以及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在传播学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看来,只有通过集体的伦理教育,重建共同体的至上伦理目标,把偶然性的、处于自然状态的私人个体挽救出来,恢复人的道德功能性,使其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是好的生活”的观念,并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关于传播伦理的研究成果。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等伦理观点。他还归纳了伦理道德的四个方面,即“礼仁忠信”。除此之外,“兼爱”“非攻”也是我国古代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所倡导的理念。

  当代学者单波、陈汝东、李小川、孙英春等人分别对传播伦理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例如,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徐鸣认为,如今种族偏见主义盛行,文化霸权主义盛行。跨文化传播正逐步走向单一的控制体系,偏离其正常伦理轨道。发达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经济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通过文化信息的单向流动,在发展中国家不断地侵略扩张,因而有效地实现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入侵和渗透。上海大学学者王英华认为,伦理是文化互动的基本,并提出了尊重文化他者的主体性理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认为,现实的跨文化传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跨文化传播的伦理合法性在于符合文化意义的共同分享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平衡,符合人的文化选择自由和文化创造自由,符合人的文化传播具有无限可循环性的要求。孙宜君等人认为,新媒体语境下也存在着诸如文化霸权、文化认同危机、信息传播失衡、种族主义偏见等诸多传播伦理失范与处于困境的现象,从而提出了公正平等、自由自律、尊重互敬、宽容共存四项原则。

  从以上中西方学者关于传播伦理的论述可以看到,我们都渴望建立一套普世伦理法则以处理各国、各种族之间的关系。但是,尽管学界对传播伦理法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和对策,实际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传播伦理的冲突和矛盾依然屡见不鲜。甚至有学者对传播伦理问题的严重性过于夸大、论述中也存在明显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