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媒体崛起与大众媒体新定位
发布时间:2020-08-26 16:12:26 点击次数:168
“小众”是认识新媒体的关键。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小众媒体崛起是世界新闻史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众媒体要重新定位为包容-聚众媒体。
关键词:大众媒体;传统媒体;崛起;圈子;诉求
“小众”是认识新媒体的关键。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小众媒体崛起是世界新闻史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大众媒体要重新定位为包容-聚众媒体。
一、参众决定的小众媒体
新老媒体区别何在?美国学者丹?吉摩尔一针见血:“此前被称为受众的人们现在成为参众(participants)”,那是一种不同的关系了。这是范东升先生的译文。①吉氏要言不烦,范译好在将“参众”与“受众”相对。
参众不同于受众,他/她究竟“参”了些什么?
一是个性化诉求。李开复先生曾在新浪微博发起投票,问大家经常在微博发布哪些内容?有5000多人参与,近70%的人常写自己每天想了些什么,心情怎样;超过60%的人常转发或评论别人的微博,超过45%的人经常写身边发生的有趣事、新鲜事。②尝滴海水知大海味,各种新媒体,都具有这投票呈现的个性诉求的3种状态及原因。首先是分享,分享心情或新鲜事。分享在手机、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更是主打。其次是吸引,表达心情加转发别人,吸引他人关注。吸引在图片网站、视频网站更加有声有色。再次是说服,转发与评论是推介也是表达信念,包括回应、解释或论辩。在论坛、博客或维基有更强的说服或信念因素。使用新媒体的3种诉求,理论上才可能分开,实践中是互相交织的,在不同新媒体中有不同侧重。
二是圈子化交流。不单诉求,还要与人交流。微博的交流对象事先通过“关注”选择,“关注”与“互相关注”先行划定了圈子。微博之外,还有QQ群、讨论版、RSS信息聚合、博客的链接与评论、豆瓣兴趣小组……更可看清什么是小众甚至微众的圈子化交流。为什么会形成圈子?人以群分,社会学称为“同嗜性”——相似性助长彼此联系。相似包括年龄、种族、宗教、教育程度等,但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同嗜性”,在政治信念、风险偏好、文化品位方面相似的人,最容易聚集。③
有同嗜性,就有异嗜性。相似者相吸,相异者就相斥。新媒体排斥异嗜者的简便让圈子更加紧密。仍说微博,所关注者愈来愈多发布你不喜欢的内容,你动动鼠标就“取消关注”。甚至,对不喜欢的人,可以“加入黑名单”,禁止他查看和评论你的微博。排斥他人之外,还有自我排斥,你不喜欢哪个微群、QQ群、博客群……摇摇头离开就是。异嗜者主动或被动离开,圈内更加志同道合,协调沟通更顺畅。
三是愉悦性体验。玩新媒体就是爽!这爽有几层来源,自由表达爽,知音交流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的技术方式,也爽。莱文森说得好:“人们有多种才能,但其才能分布不均。”思路不清晰的人写不好博客,但如果他嗓音完美,就适合制作播客。另一人的编辑能力也许胜过写作,就适合编辑维基。还有人擅长短文而非长篇大论,那就写推特。④几种爽交织渗透,有内容、有形式、有技术征服、有社交乐趣,这愉悦性体验就是即时报偿,使新媒体有股特殊的“粘性”。
但“爽”是极其个人化的体验,假如当天情侣吵架、或者肚子疼……本来爽的也不爽。不爽就想骂人,骂人也爽!因为咒骂有解脱功能,踢痛脚趾,骂声“该死”就轻松些。网上那么多骂战,不一定都是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就是肚子疼……骂声激起骂声,骂凶了,原有圈子可能分裂。用户因价值观或爽不爽而不断裂变,圈子也越来越多。
以上三层,核心就在“我”的参与。由我的诉求、进入我的圈子交流、获得我的愉悦性体验……从这生发新老媒体的根本区别。传统媒体是将“相同”信息传递给“大规模”受众,成千上万受众面对相同信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一部分接受。新媒体是将“不同”个性化信息上传到平台,因同嗜性进入“圈子”交流。从信息内容看,是“相同”与“不同”之别;从接受对象看,是“大规模”受众与“圈子”参众之别;两者合观,相同信息对大规模受众是大众媒体,不同信息对圈子参众是小众媒体。后者还因技术的简便和参与者的活跃——嗜好不同或体验不爽,圈子经常分裂,小众越来越“小”。
小众圈子越分越小,与大众媒体南辕北辙。你别光看新媒体的庞大用户就称为“大众”媒体,要细看其用户分解为无数的小众。只看完全由“用户创造内容”的豆瓣网,2010年6月,有4048万网民,16万个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平均每组253人。⑤到2012年8月,是6314万网民,29万个用户兴趣小组——217人/组。经过两年,网民总人数增长60%多,但每组的平均成员更少,关键是,小组分得更多了,由16万个增加到29万个。随便看几个豆瓣小组:“我爱妈妈爱的不得了、“父母皆祸害”、“思维的乐趣”、“就怕流氓有文化”、“古希腊经典文本”、“李泽厚”、“全球张艺谋受害者联合会”、“你王菲所以我王菲”、“狂飙突进读书党”、“撒娇是一项技能”、“日本电影大师”、“不靠谱文艺青年”……你想,认定“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有多少兴趣和精力去参加“我爱妈妈爱的不得了”小组?其他“异嗜”小组亦然。因而,光看总人数,豆瓣网有6千万网民,貌似大众媒体;但由于用户的进进出出,不断细分,量决定质,它是同一平台上集纳了29万个小组的小众媒体。鲸鱼外观像鱼,但并不是鱼。
二、包容:小众媒体的弱项
有了小众媒体,原来沉默或被压抑的声音浮出水面,肯定其积极作用,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我既无新义也无异议。但想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小众媒体众声喧哗,小众之间如何包容?
我用包容的基本涵义,即“宽容”、“容纳”、“非排他”之意。小众相聚是因“同嗜性”——相似者相吸,只有羽毛一样的鸟儿才在一起飞。这在鸟类没问题,在人类就有问题,相似者相吸的另一面就是相异者相斥,即排他,有了新媒体,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那是以下一连串因果。
诉求无法沟通,埋下不和的种子。诉求容易沟通难。前面分析个性诉求的3种状态和原因,都会遇上无法沟通的障碍:你要分享,我不在乎;你要吸引,我不搭理;你要说服,我不同意……以为增加沟通工具就增加沟通未免太天真,似乎忘记了“手机就是手雷”那句无情台词。据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每天有5000多对夫妻离婚……
网上交流尤其麻烦的是,无法沟通的原因,传者不知如何解读:也许对方不在乎,也许觉得你太白痴,也许对方版本不够内存太低,也许刚好肚子疼……无法沟通可能由某种原因引起,也可能由好几个原因同时引起。而网上交流缺乏网下的其他信号,如肢体语言、第三方中介……传者不知障碍何在,焦燥不安、无名火冒、进而趋于极端地表达——如果我戳得你够狠,总会有反应吧?但不管如何极端,无法沟通还是无法沟通。我不在乎我不同意还是轻的,看对方更加极端,进而产生恶心、反感、咒骂、拉黑……个性诉求与无法沟通,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方力量越强,另一方的反弹也越大,这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圈子交流极化,不和外显为冲突。个人不和影响小,进入圈子影响变大。因为网络的透明,诉求在某处遇冷,在别处又能找到知音,或迟或早,相似者总能形成圈子。而多种研究表明,圈内交流有“群体极化”效应。人们聚在一起,开始有某些偏向,商议后,朝偏向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⑥圈内交流越密切,愈在圈内构建“好”的标准,各种“坏”标准也同时在构建,我们逐渐把那些不认同我们观点或生活方式的人视为存在某种缺陷,像不聪明、没品味、好狡辩、愚昧落后、甚至没有良心……圈内愈坚信自己真善美,看对方就愈假恶丑。他们或许被称为“五毛党”、“美分党”、“西奴”、“毛左”、“脑残”、“笨鱼”、“猪头”、“2货”、“傻13”、“问候你祖宗”、“死一户口本”……他们可能很危险或是大祸害,需要被监控、囚禁乃至消灭。个人不和的种子经过群体极化的培育,生长成“我们和他们”的冲突。攻击或骂战一开,那就没完没了,任何一点分歧都上升到原则或立场,吹毛求疵直至大打出手,从网上约架到网下……
自觉极化创建者,做大“愤怒产业”。以上还是自发产生的群体极化,还有自觉的极化创建者,他们就是要寻找或制造不和,扩大裂痕、燃起战火。如一度被热炒的“王老吉添加门”、“康师傅水源门”、“奇虎黑幕”等,众多水军发帖、回帖、指责和谩骂,就有自觉极化创建者的杰作。
某网络营销总监对暗访的记者说:“有新闻性的一些负面东西,我们可以帮你们无限扩大,我们可以在一个晚上让你们竞争的对手的消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布满整个网络。”“一个晚上就可以,相当于借助他人的一个漏洞,引导着网民顺着咱们的方向去走。”“可以给你集10万人,因为水军是共享的,这个行业达到今天这个效果,在论坛上,网页上,你看到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有30%~40%,是这样的公司推出去的。”⑦
瞧!自觉极化创建已经形成产业,基本产业链条是:寻找负面由头→发动水军造势→煽起网民愤怒→操纵舆论达到目的。核心是利用网民愤怒,这是新型的“愤怒产业”。网民本有各种不和与冲突,加上负面由头和水军的造势,就容易顺着被牵引的方向走。这不单在工商领域,像2009年杭州“5.7”交通肇事案;2010年与2011年分别发生,后来被生拉硬凑成“四大名爹”的几件事;2012年蓟县火灾后网上流传的遇难者名单……都有自觉的极化创建者,给当事人或相关者扣上“官二代”、“富二代”、“腐败”、“欺压百姓”、“隐瞒真相”等帽子,抢占道德高地赢得话语优势。自觉极化创建者对事实真相漠不关心,关心的是如何把或真或假的负面由头放大,利用网民情绪做大愤怒产业,借机散布其价值观或从中牟利。
以上三层,一层比一层更广泛、更深刻地否定着包容。不和种子→圈内极化→愤怒产业,火烧起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战事轰轰烈烈。尽管不断有人呼吁网上宽容、订出各种网上文明公约……但作用不大,我们偶尔能感到一丝平和之气,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拉把椅子看别人恶斗。斗到彼此只剩下敌意,斗到旁观的“某粉”或“某黑”躺着也中枪,中途加入又无谓猛生闲气,生闲气是真的,无谓也不假……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新媒体的用户是“参众”,参与者以我为基点,进入我同嗜的圈子,获得我的愉悦体验,这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内循环。哲学家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绞了几千年的脑汁,当我是最核心的内在之物,他——就是独立于我的异类。萨特的名句“他人是地狱”,活画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在Web1.0,以我为中心还不突出;到Web2.0,新媒体成了自媒体、社交圈子媒体,以我为中心突出了,排他性也随之尖锐。倒没有“地狱”那么夸张,但相似者相吸的另一面,即相异者相斥也明朗了,不和的种子经过雨露滋润,新媒体增加排他性,也即不包容的弱点就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