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行业热点 > 从《京华时报》停刊看报业供给侧改革

从《京华时报》停刊看报业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26 16:12:19 点击次数:155

《京华时报》停刊似乎进一步坐实了“报纸将死”的悲观论调,为报业敲响警钟。作为行业个体,如果不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对接,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关键词:供给;停刊;改革;时报;京华

  摘要:《京华时报》停刊似乎进一步坐实了“报纸将死”的悲观论调,为报业敲响警钟。本文认为,报纸的关停并转本身是一种行业整体性的供给侧调整;作为行业个体,如果不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供需对接,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关键词:《京华时报》;关停并转;供给侧改革

  当前国内的报纸大多还是体制内媒体、事业单位属性,在媒体融合大潮面前,虽感受到了危机,但由于体制的保护,大部分从业者还是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破釜沉舟的进取心。《京华时报》停刊,在业内引发不小震动,给从业者带来强烈的观念冲击。理性来看,这是报业市场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报纸媒体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一、《京华时报》停刊为报业敲响警钟

  在国内,较为集中的报纸“停刊潮”发生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至2005年,《北京足球报》《21世纪体育》《足球周报》《球报》《南方体育》等侧重足球资讯的报纸集体遇冷,纷纷停刊。①足球新闻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足协主办的《中国足球报》2009年停刊,也是这股寒流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至2015年,一大批泛生活类报刊和大众化的都市报,诸如《风尚周报》《心理月刊》《YES!》《风尚志》《生活新报》《新闻晚报》《天天新报》等,先后停刊。

  如果说本世纪初的“停刊潮”仅限于足球领域,源于局部小环境的降温,那么,近两年来大众化、全局性的报纸停刊,则预示着整个报业进入寒冬;2016年11月,《京华时报》正式宣布停刊,更将近些年兴起“报纸将死”的悲观论调坐实。《京华时报》停刊之所以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或许源于它的“京”字招牌,以及它辉煌的过往:《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旗下的新闻综合类都市报,2001年5月28日创刊,曾以全新的机制引领中国报业改革,并取得成功,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北京早报零售市场第一、北京早报总发行量第一。《京华时报》的发行量曾一度稳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覆盖率达100%,2010年更是进入全球报纸发行量百强行列。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份报纸,还是停刊了。

  近些年,新兴媒体强势崛起,持续进逼,不断侵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报纸媒体首当其冲,报业的广告经营2012年就开始进入下滑通道。但由于体制的保护,当前国内停刊的报纸毕竟还是少数,很多压力并没有传导到一线从业者身上,心理上的担忧并没能激发出行为上的改变。各级党报背靠政府,没有生存之忧;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的都市报、行业报、专业报虽受冲击,但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下,仍能继续存活。《京华时报》停刊再次为报业敲响警钟,其警示意义在于,一份报纸无论处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是否有辉煌的过往,都不能决定这份报纸在市场上的去留。一份报纸能否存活,与供给方是谁无关,而是由需求方——受众决定。政府的供养难以持续,一份报纸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供需对接才是报纸生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