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马航失联”报道竞争说起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4 点击次数:216
马航事件让国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本文主要从查找差距入手,探寻媒介融合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新闻教育改革,并提出新闻教育应注重政治与专业的平衡,推崇新闻职业精神,强调独立意识、批判思维、人文关怀、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倡导新闻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新需求。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新闻职业精神;马航事件;新闻教育;反思;教育
作者简介:
【本文提要】马航事件让国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本文主要从查找差距入手,探寻媒介融合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呼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新闻教育改革,并提出新闻教育应注重政治与专业的平衡,推崇新闻职业精神,强调独立意识、批判思维、人文关怀、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倡导新闻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新需求。
【关 键 词】新闻传播 新闻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新闻职业精神 马航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14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原本只是一起灾难性突发事件。随着各国新闻媒体争相进行同题报道,事件无意中演变成了一场国家“传播软实力”的竞赛。英国路透社、BBC,美国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法国法新社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外各大媒体都对马航事件进行了积极的追踪报道,内容涉及失联原因推测、飞行员调查、失联地点确认、客机可能坠毁地点和客机飞行状况分析等,对事件真相的揭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中国媒体虽然也前往一线采访,却只是跟着各大新闻发布会和外媒报道的节奏走,并无重大原创报道。二者差距之明显,让国内公众忍不住发起了一场“中国媒体落后在哪里”的大讨论,其中尤以数落和嘲讽为主。抛开偏激的情绪化语言,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和反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中国何以败北?
一、中外记者的差距在哪里?
从表面上看,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新闻发现能力的薄弱,以及国际信息资源的贫瘠。事实上,马航事件给中外记者出了同一道难题,题面的信息量并未厚此薄彼。可是,当中国记者被各大新闻发布会牵着走时,外媒却能通过各种渠道发掘潜藏信息并取得突破。有人提出,作为信息源的军方、卫星公司和情报机构在这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①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中国记者的不足不仅体现在缺乏“实体信息资源”(尤其是国际层面上)的积累,更在于对“虚拟信息资源”的浪费。这里的“虚拟信息资源”指的是海量规模却高居“云端”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目前学界的主流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②而在传播学的视角下,大数据实际上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新闻生产资料。谁能获取并将其整合应用,谁就具备核心竞争力。不能善用大数据发现新闻信息,是中国记者在技能上的最大短板。
其实,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的差距远不止于此。更值得关注的,首先是中国记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的丧失。所谓“主体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③对于官方消息,中国记者盲目相信并传达,外国记者则主动质疑并求证,其差距由此可见一斑。长期以来,被动报道成为了中国记者的业务常态,他们多已习惯这种等“传达”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一名记者应有的独立、批判和质疑精神。其结果是任由官方一次次地推翻此前发布的消息,而媒体却只能一次次地“复制粘贴”,媒体公信力在这过程中遭到严重损伤。殊不知,马航事件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存在大片信息上的空白。记者奔波在前线,自然肩负着探寻事实真相的重任,而不应只是被动地报道事件进展。中国记者对自身主体地位并未有足够的意识。更直白一点说,他们并不打算凭借自身努力发掘出事件真相,而是等待他人直接给出结果。当然,他们也有可能认为这超出了自身角色或能力范围。无论如何,这直接从主观上导致其丧失了报道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职业价值认知失范。除了不加证实、随手转发国外媒体的报道,国内媒体做得最多、也是最让公众诟病的就是在网上点蜡烛祈祷、过度煽情,内容单薄飘忽,毫无建设性可言。这种情绪上的煽动,对他人痛苦的过度消费,对媒体人来说,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缺乏新闻职业素养的表现。做一些对社会无意义、无价值的报道,纯粹为了发稿量而发稿,恐怕是国内媒体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也就不可能有杰出的职业表现,难以赢得社会的尊重。
此外,中国记者也普遍缺乏国际视野。不少报道关注的焦点总是有意无意地往“中国”上靠,甚至有一家国内媒体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出了“154人遇难,我们等你回来”这样具有狭隘民族倾向的话语。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新闻接近性、新闻落地的重要性,但这也得看语境,起码“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应遭到无视。而在对马航事件这种引发全球关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不应只将受众市场局限在国内,而应有更大的传媒雄心:探寻事件真相,借机将新闻市场拓展到全球,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新闻报道”。事实上,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公众完全可以接收国外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国际视野的所谓“国际新闻报道”,其结局必然是连国内市场也要丢失,这不得不令人警醒。
二、原因何在?
(一)新闻体制的原因
所谓新闻体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国家管理新闻传播事业的制度体系。④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新闻媒介的政治法律地位,影响着新闻事业基本功能的发挥,从而对记者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下,并不需要费尽心思地挖掘信息,反正有一大堆材料会主动送到记者面前。久之,被动报道的思维模式悄然形成,而遇到“马航事件报道”这样的国际媒体大比拼,中国媒体也就很无力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新闻体制开始改革,媒体逐步走向市场,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上述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记者主动性、创造性的缺失,这种现状不是短期内就能彻底改观的。新闻体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决心、智慧和持续不断的努力。
(二)新闻教育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问题,其实就是教育的问题。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令人满意,必须从新闻教育中寻找原因。
首先,重视硬件,忽视软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尽量实现教学与业界的对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近十年来,新闻传播院系在技术装备上加大投入,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另一方面,对硬件的过分追求,已经让我们忽视了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没有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和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新闻职业精神,并掌握专业所需的技能?如此等等,很多新闻教育者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意识。必须认识到,没有软件的强大,纵有高楼大厦、精尖设备,也无法让我们走在一流传媒教育的行列。
其次,重视技能,忽略精神。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的安排,几乎所有新闻传播院系都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不错的。技能是一个人的求生饭碗,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没有足够的技能就会被无情地淘汰。然而,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反思,过分重视技能,是否忽略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新闻是一个“理想者”的行业。这里所谓的理想,是基于职业信仰的一种追求。新闻传媒从业者是社会的哨兵,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在其履行社会职责时,尤其需要独立思考,敢于批判与质疑,既不依附于精神的权威,也不依附于现实的权力。⑤这种精神追求,是新闻教育者必须准确传达给这些准新闻工作者的。可是非常遗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了采写编评,讲了摄影,讲了广告艺术、公关技术,却恰恰忽略了“精神”的启蒙与提升。毫无疑问,这样的新闻教育是失去灵魂的。
第三,强化服从,丧失主动。新闻是一门崇尚自由、多元价值观,富有生气和创造性的专业,新闻教育也理当如此。国内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把新闻教育政治化,而又把政治服从化了。新闻教育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政治素养的培养,这是必须的。新闻毕竟离不开政治。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提出著名的“祸福论”,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传媒从业者必须要有这种社会责任、政治意识和大局观。但是,政治意识、大局观不能和对公权力的服从,少数对多数的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等划等号。“政治”绝对不仅仅等同于“服从”。在现代社会,“政治”还表现为一种“协商”、“沟通”,甚至是“妥协”。而“政治服从化”是指将“政治”简单地归结为“服从”,并且是“绝对的服从”。这无疑是把“服从”放大化了。一旦“服从”被放大,就没有“质疑”、“批判”和“反思”的空间了。
第四,重视专业,忽视融合。长期以来,新闻传播业界大体上划分为报纸、广播电视、出版、广告、网络新媒体等几大领域,而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设置也与此相对应。各专业独自埋头苦干,彼此之间壁垒森严,极少往来。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播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需求。这种人才应该能够掌握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乃至网络新媒体运作的基本技能,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信息承载形式的生产、制作与传播,即通常所说的“全能型记者”。显然,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难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专业之间人为制造出来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遑论专业融合与全能型记者的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