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西方传媒“社会责任论”的现实困境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3 点击次数:196
在《试论西方传媒“社会责任论”的现实困境》一文(载《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中,笔者试图论证由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的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创立、由西奥多·彼德森作出经典表述的传媒“社会责任论”,尽管仍是西方新闻和大众传媒的主导理论,但正面临现实困境。
关键词:西方传媒;社会责任论;现实困境;报道失实;主流新闻
作者简介:
在《试论西方传媒“社会责任论”的现实困境》一文(载《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中,笔者试图论证由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的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创立、由西奥多·彼德森作出经典表述的传媒“社会责任论”,尽管仍是西方新闻和大众传媒的主导理论,但正面临现实困境。
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社会责任论”时,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新闻和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律而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媒体从业人员是有良知的,可以胜任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但是,西方新闻传媒的现实看上去并没有哈钦斯委员会说得那么乐观,不论是媒体机构还是从业人员,自身都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行为摇摆不定,责任界限不清。
现在,为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试结合本世纪十年来西方(包括日本)新闻传播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说明“社会责任论”已现出明显的理论缺口,面临日益深重的现实困境。
一、传媒“国族化”导致报道失实
在冷战结束后的西方,主流新闻和大众传媒的大致情形是,在国内事务上尚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客观和中立,但在国际事务中则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国族”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把媒体置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困境。
所谓“国族化”,在这里的意思是,媒体在相关新闻报道中,以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为前提来确定报道的立场和角度。“国族化”倾向,在报道有争议的国际问题时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日本媒体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2010年9月7日,中国一艘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日方非法拘押了中国船长,随后,日本各大报纸开始了以偏向性的社论为先导的报道。如《每日新闻》发表题为《逮捕中国船长,必须进行严肃严格的搜查》的社论,《产经新闻》的社论标题为《中国船侵犯领海,是必须立即逮捕的案件》等。①《北海道新闻》《神户新闻》等50余家地方性报刊也对此集中报道,通过铺天盖地的评论引导日本民众按照日本政府希冀的走向看待这次事件。日本主流大报几乎都将钓鱼岛称为“尖阁诸岛”来强调日本的“主权”,“在国家利益面前,平日你争我辩、互不相让的日本媒体突然‘温顺’起来,成为日本政府控制国内舆论的拐杖。”②
笔者知道,哈钦斯委员会要求报刊为维护社会共同体的主流价值观服务,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说这话的,或者推而广之,是站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上说这话的。按照这种“社会责任”的标准,日本的媒体似乎在涉及中日两国敏感问题的报道上“没错”--日本的媒体是在跟从国内主导地位政治家的看法,是在维护日本社会共同体的主流政治利益。
但是,人们只要处在与日、中之间相对中立的位置就可看到,日本媒体的“国族化”报道不仅没能帮上政府,反而加剧了日中关系的紧张(日本迫于压力不得不释放中国渔船船长)。担负着引导其国内舆论的日本主流媒体,应该客观冷静对待钓鱼岛事件,澄清事件本来面目,而不是一味跟从日本右翼政治家做出不客观的报道,朝着相反方向错误引导民众,使中日两国长远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