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的聚类分析:主动获取与被动接触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8 点击次数:196
针对健康信息主动获取渠道,具体问题为“在过去12个月中,您是否曾经使用下列方式主动搜寻过通过健身、食疗的方式预防疾病的知识,频率如何?
关键词:健康信息;渠道;接触;分析;Information
作者简介:
我国公众健康意识逐步提高,新媒体应用在公众生活中愈发普及,越来越多公众开始使用新媒体获取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的中国癌症健康信息调查显示,在北京、合肥两个城市中,有 76.3% 的经常用计算机上网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上网获取健康信息;经常使用手机和 iPad 等移动终端上网的被调查者中有 68.8% 的人有获取健康信息的经历。对普通公众来说,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与应用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健康信息的获取更加随时、随地、随心。对公共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而言,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的出现,也为健康知识传播、健康教育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渠道;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的风靡,医务机构、医务人员等相继以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开设账号,向粉丝科普健康知识,回答与疾病、养生相关的问题,描述日常医务工作,探讨医疗方案。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移动医患交流应用,如春雨医生、丁香园,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在线看医生”的效果。正如春雨医生在其官网所宣称的, “ 健康的未来是所有人都可以真正享有自己身体的信息权和处置权” ,新媒体赋予公众个体健康信息搜寻的权力和便利。
伴随健康信息获取手段的进一步丰富,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在国外学术界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多数是对国外研究的引荐和对我国居民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简单描述。刘小利( 2012 )指出,我国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系统开展公众或患者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研究比较少,使得政府、健康教育机构等组织开展相关网络健康信息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支撑。因此,开展网络环境下公众或患者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精细调研十分必要。
随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的发展及其在公众健康知识获取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我国研究者对于公众利用新媒体渠道获取健康信息的行为有所关注。例如,蔡忠元等( 2013 )基于对上海社区居民保健知识传播渠道的调查,发现网络与电视、宣传栏并列成为居民最常获取信息的渠道;王悦( 2009 )发现 39% 的北京市民利用网络获取健康知识。但是,在研究公众所选取的媒体渠道时,我国健康传播研究者往往不对新媒体渠道进行细分,仅仅询问受访者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互联网(或新媒体)作为健康信息获取渠道。但是,能够承担健康信息传播的新媒体类型丰富,包括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络、论坛、百科网站,并且它们在使用者年龄、信息接触方式、权威性等方面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健康传播与教育必须在多种细分渠道中进行选择,而目前研究设计上的简单化却存在研究成果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实际应用形成有益指导等问题。因此,本研究试图改变以往研究对新媒体健康信息获取渠道定义粗略的状况。
最后,新媒体平台及应用的类型丰富,为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细致的分类方式可能会影响健康传播的工作效率,造成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因此,在新媒体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细分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纳,依据渠道使用习惯划分不同类型群体,揭示其渠道使用行为的规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