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8 点击次数:224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她所构建的群体意见的螺旋状结构模型被公认为舆论学的重要发现。
关键词:沉默;舆论;寡头;诺依曼;铁律
作者简介:
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她所构建的群体意见的螺旋状结构模型被公认为舆论学的重要发现。诺依曼的理论既富有哲学思辨,又依托严谨的实验和定量研究,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研究者很难理解她的全部思想要旨,以致众说纷纭,褒贬各异:放大她的结论者有之,以思辨的方式否定她的定量研究方法有之,检验其实验研究变量的有效性而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者有之,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变量者也有之……随着媒介环境从大众传播向网络环境的转变,“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引发了更大的争议,“颠覆论”、“复活论”、“变体论”等理论层出不穷,有学者甚至提出“反沉默的螺旋”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研究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或数据挖掘、或实验、或建模,推进了相关研究,但是,过多的技术分析也容易将研究工具或测量手段得出的数据等同于研究对象。因此,从原点出发,重读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审视该理论引发的种种争议,思考它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争议与质疑
“ 沉默的螺旋” 理论由德国 传播学 者 伊丽莎白· 诺埃勒 · 诺依曼在1972年在东京举办的世界心理学大会提出。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下,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强势观点大声疾呼,弱势观点保持沉默,这样的现象不断自我循环,一方大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被人们成为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 诺依曼 ,2013: 5) “沉默的螺旋”理论 暗含以下四个假设: 1. 社会向有偏差的个体施加被孤立的威胁; 2. 个体能不断感受到被孤立的恐惧(准统计官能); 3. 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个体不断努力估计意见气候; 4. 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 诺依曼 ,2013 : 216 ) 。
“ 沉默的螺旋”理论一经提出即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汗牛充栋,或佐证,或质疑,或修补,使得该理论成为传播学最具争议性的理论,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