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媒介中心的社会本体论? ——对欧洲“媒介化学派”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7 点击次数:226
经由学者对于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媒介逻辑”的观念改造引入传播学研究之中,并最终形成了两种研究传统的“媒介化研究”。二、媒介逻辑:媒介作为社会的先验形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佐证了传播学者的预言——媒介在新社会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呼唤学者们革新研究范式,从而能够透过一个崭新的视角思考媒介与社会的能动关系。Kent Asp最先将“媒介逻辑”这一概念与“媒介化研究”关联起来:“媒介化正是媒介逻辑的现实”,而为了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我们必须考察“在媒介生产进程之中的系统性规则(systems of norms),而这正是媒介逻辑研究的领域”。三、媒介化:两种研究传统“信息化社会”与“媒介逻辑”等概念共同指向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媒介化研究的出现。
关键词:媒介化;研究;传播;信息化;学者;媒介逻辑;齐美尔;文化;欧洲;制度化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欧洲传播与社会研究经历了一轮“媒介化转向”,已经有颇具规模的学者开始用“媒介化”这一术语重构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本文旨在对欧洲“媒介化研究”这一学派做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从而澄清“媒介化”这一概念的缘起、发展、成型以及反思与限制等等。本文认为,“媒介化社会”脱胎于卡斯特所定义的“信息化社会”这一概念之中。经由学者对于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媒介逻辑”的观念改造引入传播学研究之中,并最终形成了两种研究传统的“媒介化研究”。本文最后还讨论该研究取向的一些限制和反思,以期能够“在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为国内传播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关键词:媒介化/信息化社会/形式社会学/媒介逻辑
作者简介:戴宇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08年索尼亚·列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就任国际传播学会(ICA/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主席之时,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所有事物的媒介化”(On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①的演讲。在演讲中,列文斯通谈到了当时传播媒介研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激烈变革,“我们的研究领域已然跨越了关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的二元划分,而拥抱了诸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传播网络形式”。②也就是说,媒介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列文斯通将现时代定义为“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实际上点出了一个欧洲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转向——媒介化转向。的确,进入新千年以来,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陆续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广义上来看,媒介化指代的是这样一种趋势:媒介作为一种制度化要素开始独立作用于社会文化变革,它与之相互交融,并且不断更深入地卷入各种领域的变化之中。
随着媒介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欧洲已经出现了颇为成熟的“媒介化研究学派”。诸如Stig Hjavard、Knut Lundby、Frledrich Krotz、Andreas Hepp、Klaus Bruhn Jensen等学者近些年来不断地有著作涌出,也有大量的关于媒介化研究的论文出现在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期刊之中,主题无所不包——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到微观的个案考察(诸如政治媒介化研究、宗教媒介化研究、游戏媒介化研究等等)。可以说,媒介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欧洲传播与社会研究中的一门“显学”。鉴于此,本文旨在对欧洲“媒介化研究”发展进程做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从而厘清“媒介化”这一概念的缘起、发展、成型以及反思与限制等等,以期能够“在所有事物媒介化的时代”为国内传播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一、缘起:从信息社会到信息化社会
在关注信息时代变革的巨著《网络社会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中,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将信息技术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正如麦克卢汉所言的“古腾堡星汉”(Gutenberg Galaxy)的出现为知识的传递开辟了新的方式,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卡斯特的“互联网星汉”(Internet Galaxy)正是新时期社会形态的基础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