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沃尔特·翁的文字印刷媒介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7 点击次数:202
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一位颇为重要的媒介思想家,媒介环境学者沃尔特·翁致力于研究从口语文化到书面文化及电子文化的变迁如何影响文化、改变人类意识。高度关注印刷媒介对人的心理、认识、思维以及对社会、文化等产生的影响,是沃尔特·翁展开相关研究的重要特点、主要脉络和基本范式。关键词:沃尔特·翁/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印刷文化/意识作者:丁松虎作者简介:丁松虎(1976-)。也就是说,高度关注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对人的心理、认识、思维以及对社会、文化等产生的影响,便是沃尔特·翁的媒介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主要脉络之一,这条脉络贯穿其媒介研究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印刷术;文化;口语;影响;语词;文字媒介;研究;印刷媒介;文本;视觉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作为20世纪一位颇为重要的媒介思想家,媒介环境学者沃尔特·翁致力于研究从口语文化到书面文化及电子文化的变迁如何影响文化、改变人类意识。他从技术的角度界定了“文字”概念,重点研究了文字媒介如何重构人的意识;他关注了“印刷术对意识产生的微妙影响”论题。沃尔特·翁“文字是技术”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字技术或曰文字媒介对意识的塑造、重构以及文化的变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高度关注印刷媒介对人的心理、认识、思维以及对社会、文化等产生的影响,是沃尔特·翁展开相关研究的重要特点、主要脉络和基本范式。
关键词:沃尔特·翁/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印刷文化/意识
作者:丁松虎
作者简介:丁松虎(1976- ),男,河南新蔡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沃尔特·翁(Walter J.Ong,1912-2003)是20世纪一位颇为重要的媒介思想家。身为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致力于研究从口语文化到书面文化及电子文化的变迁如何影响文化、改变人类意识。沃尔特·翁关于文字媒介的研究重点是,文字媒介如何重构了人的意识。他在这方面研究的重要主题是技术的内化。
沃尔特·翁对文字媒介的影响评价颇高。他认为,文字媒介“改变人类意识的力量胜过了其他一切发明”[1]。对于“文字人”或“印刷人”而言,他们的思维过程或直接或间接地由文字这种技术力量构建而成。沃尔特·翁坚信,假如没有文字,他们的头脑不可能具备如今这样的思维能力。
在沃尔特·翁看来,由于书面话语业已脱离了原来的作者,因此,文字确立了独立话语的新世界。他进而提出,“文字已有几分预言的性质,印刷技术有过之而无不及。……书本像预言。”[2]沃尔特·翁何出此言?因为书本能够传递某个源头所发出的话语,而这个源头便是写书的人或真正“说话”的人;无论你如何起劲地反驳某一本书,那本书还是一如既往地“说”着它那一套完全相同的话。
沃尔特·翁从人际交流的角度考察了文字与真正的说话或曰言语的区别:“一般而言,真正的说话与思考存在于真实的人和人之间,存在于你来我往的交流之中;与此相反,文字却是被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语境,而存在于非真实、非自然的世界里。甚至,电脑的情况亦是如此。”[3]
沃尔特·翁敏锐地注意到了文字媒介(甚至还有印刷媒介)所固有的一系列“悖论”。他在提醒人们对这些悖论加以警觉的同时,自己也展开了探寻,并提出了独特的洞见。譬如,反对文字的人(如柏拉图)或反对印刷术的人(如印刷术发明之初的许多人),却不得不借助最发达的媒介技术,将自己的批评意见诉诸文字。对此,沃尔特·翁的观点非常尖锐:“新技术不只被用来传达批评,实际上它还使批评的存在成为可能。……柏拉图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心灵里的无意识力量,他的理念是识字人对迟迟不愿退场的口语世界作出的反应。”[4]再如,沃尔特·翁认为,文字媒介最令人吃惊的悖论之一便是它与死亡的关联。他曾援引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的诗句“凋谢的黄花/夹在书页里”,来说明如下的悖论:曾经鲜活的花儿,被夹在书页里压死了,这象征着语言文本在心灵里的死亡;“文本死了,脱离了鲜活的人生世界,只留下僵死的视觉形象,但是,恰是这样的僵死确保了它复活的潜力以及它的永恒:在无数个活生生的读者呼唤之下,它又可以复活为无限生动的语境”[5]。透过上述语句,我们能够感受到沃尔特·翁那种充满感伤与希冀的复杂情怀,还能观照到文字媒介与技术、意识、心灵、文学等要素之间相互缠绕与交织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