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的新使命:“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6 点击次数:174
“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这个共同体已经不是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这样的层次,而是更高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了一种超越性和“全人类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对外;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
“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妨把二者理解为:前者是实施路径之一,后者是终极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和平发展、良性互动的理念,响应者日众,但仍需要一定时间来磨合、适应、接纳、包容、认同。这个包容、认同的过程,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过程。
自人类文明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南亚次大陆、中国、美洲大陆以及其他古老的地区诞生以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就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史。历史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文明进步并非独立发生、发展,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中国的四大发明、文官制度、政治架构、哲学思想和农业技术随着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全世界;而来自其他文明地区的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人文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沿着同样的路径来到中国,甚至成为了中国的国粹。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颇受好评的电影《百鸟朝凤》当中,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唢呐,其实是元明以来从波斯传入的乐器“苏尔纳”(surna)。这对我们理解何为“国粹”,何为“传统”都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随着近代以来人类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传播的壁垒被逐渐打破,文化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自己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当中,首先提出了“地球村”(globe village)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的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空间的区隔和时间的差异变得不再重要。任何一个乡间小镇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和纽约、伦敦一样,可以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变化。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即时感,消除了人类的地域和文化差异。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去部落化——再部落化的过程,电子技术让人类更加依靠以口语和听觉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村落,一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地球村模式”已经产生。
在这个地球村当中,我们作为参与者,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文化?最近两件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其一,一位海归朋友把在海外报刊发表的百篇专栏文章结集出版,请笔者作序。其内容基本是华人、华社、华夏文明、华人与所在国关系等。这说明越来越多从中国走出去的中青年学人,开始以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审视当今世界,同时也期待让国人了解中国以外的其他文明,而笔者认为了解的关键是“同情之理解”,只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理解不同的文明。其二,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名为“世界中国”的本科生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课程定位是“在世界格局中探索中国,以中国视角诠释世界”。这样的课程称得上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动。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场合数十次谈到“命运共同体”,特别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一理念不仅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通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平台和传播体系的建设,目标已经从“与国际接轨”,转向参与或主导设立格新局、新规则、新秩序,体现出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