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与“问真”:电视问政节目的精神与使命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1 点击次数:230
“电视问政”类节目已成为许多城市电视台的看点,受到市民的青睐,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并监督政府依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从而“为民问政”。
关键词:问政;节目;电视;问真;真问
作者简介:
“电视问政”类节目已成为许多城市电视台的看点,受到市民的青睐,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并监督政府依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从而“为民问政”。“电视问政”类节目成为塑造电视媒体公信力和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但是媒体对于如何向党政机关“问难”,还存在许多心理疑虑并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一些电视问政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提问尖刻、犀利,使公众忽略了与己相关的具体问题和基本的政治诉求,而沦为围观的看客,理性、批判的公民被置换成消费的市民。而也有一些电视问政类栏目迫于权力的压力,未能问出真相,解决真问题,最后沦为政府部门的“秀场”。
笔者通过这些年参与电视问政节目制作以及对同类节目进行比较后认为,当前的“电视问政”类节目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一是发问环节,即对问题发问,对真相追问,对责任追究问责;二是监督落实环节,即问出思路,问出承诺,问出成效。电视问政以“问”而立,节目“秀”的过程也即问题解决的过程,主持人层层深入的问题、官员诚恳的回答、现场观众客观的评判、现场专家剥茧抽丝式的点评,这些元素的叠合,最终呈现出一个相对理性的时政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舆论监督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问”是其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要改变原有的观点和克服眼前的困难,真正做到“问”而非“秀”,就需要在“问”上下功夫,其要义在于要有“真问”的精神和“问真”的使命感。
一、真问:揭示真问题
所谓真问,也就是不作假,不流于形式,不避重就轻,实实在在发问,揭示真问题。作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节目,首先就要敢于“真问”,也就是不畏惧政府权力,不弄虚作假,用真实的案例来发问,用理性的声音来追问,用真正的力度来问责,将问题置于阳光下,以敦促问题的解决。
(一)用真实的案例来发问
发问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第一个环节。问题的阐发需要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真实的案例需要用事实来展现,从而为准确发问创造条件。以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为例,在每一期节目中,栏目组的记者都会花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实际调查、深入走访制作VCR,并现场播放来揭示问题,然后再由主持人向相应的政府部门现场提问。在2017年的第三期节目现场播放的VCR中,记者曝光了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看电影、玩游戏、逛淘宝等“不务正业”的行为,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统计,不仅提供了事实,也为主持人的提问创造了足够的底气。
记者是现实问题的发现者,是案例的描述者,必须站在相对公允的态度,保证案例的真实可靠。由于暴露的是政府部门的问题,记者既不能去迎合政府权力避重就轻流于形式,也不能为了满足受众对“揭丑”的偏好,刻意渲染以偏概全。在上面的调查中,南宁电视台的记者对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次走访,并以数据的形式展示了两次调查的整体情况,其中某单位“不务正业”的工作人员最多,第一次走访为14人,第二次走访为11人,真实有效的数据保证了案例的可信度。因此主持人的提问有理有据,才能给参与问政的官员制造压力,封堵其辩解的可能。真实的案例是发问的基础,科学发问、有效发问来源于记者调查的真实案例,这是真问的第一步。